金秋九月,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西安圆满落下帷幕,作为中国国内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各省市代表队的竞技风采,更成为检验中国体育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,从9月15日至27日,来自全国37个代表团的1.九游体育2万名运动员在54个大项、595个小项的比赛中展开激烈角逐,共打破12项全国纪录、超7项世界青年纪录,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。
开幕式展现文化自信 科技元素点亮赛场
本届全运会开幕式以“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融合,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场景、由无人机组成的“全运火炬”图案,以及运用裸眼3D技术还原的大唐盛景,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震撼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开幕式主火炬由苏炳添、张雨霏、秦凯、郭文珺四位奥运冠军联合点燃,象征着中国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。
奥运选手状态火热 新人辈出展现梯队建设成果
刚刚结束东京奥运会征程的国手们在全运赛场延续强势表现,游泳名将汪顺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中以1分56秒33的成绩夺冠,实现全运会该项目三连冠;乒乓球赛场,樊振东4-0战胜刘丁硕摘金,标志着新一代“国乒领军人”的崛起;跳水项目更是上演“神仙打架”,全红婵、陈芋汐、张家齐三位奥运冠军同台竞技,最终14岁的全红婵以419.25分卫冕女子10米台冠军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本届赛事涌现出大批新生力量,17岁的短跑小将陈冠锋在男子100米决赛跑出10秒23的个人最好成绩;19岁的体操选手韦筱圆力压奥运选手夺得女子全能金牌;射击赛场上,20岁的盛李豪以253.3环打破男子10米气步枪世界青年纪录,这些年轻运动员的出色表现,印证了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。
群众赛事扩容升级 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
与往届相比,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增设了59个小项,包括广场舞、广播体操、健身气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,直接参与人数突破40万,在首次设立的霹雳舞项目中,16岁的河南选手刘清漪夺得女子组冠军,该项目已确定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,组委会创新推出“全运惠民八大工程”,新建改建1300多个体育场馆设施,赛后将全部面向公众开放。
疫情防控与赛事保障双线告捷
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组委会采取闭环管理、分区管控等措施,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100万人次,赛事期间启用“智慧全运”平台,实现人员健康信息实时监测、场馆人流智能调控,医疗保障方面,45家定点医院开通绿色通道,2000余名医护人员全程待命,确保赛事零感染、零事故。
改革创新引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
本届全运会推出多项改革举措:首次实施“跨单位组队”政策,鼓励优势资源整合;在游泳、田径等项目试行“体能大比武”准入制度;建立运动员文化测试机制,推动体教深度融合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闭幕式上表示:“全运会既是竞技体育的练兵场,更是体育改革的试验田,我九游体育app们要以北京冬奥会为新起点,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。”
随着主火炬缓缓熄灭,第十五届全运会承办地广东、香港、澳门接过会旗,2025年,粤港澳大湾区将首次联合承办这一国家级赛事,届时“一国两制”优势下的体育交流合作必将书写新的篇章,从十四运的辉煌到十五运的期待,中国体育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,向着更高、更快、更强、更团结的目标迈进。